君臣言欢,刘杨假作不经意间问道:
“孤闻颍川奇人辈出,肱骨之臣不可胜数,文若对家乡甚是了解,定有不少志趣相同之士,不知是可否向孤举荐几人?”
刘杨心里想的自然就是有“鬼才”之称的郭嘉郭奉孝了,历史上郭嘉正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
荀郭二人为友,想必只要刘杨一提出来,荀彧定会先行推举。
荀彧微露喜色,本想着过段时日,与这平阳王相熟一些后,再推举他这些好友,殊不知平阳王竟如此的求贤若渴,先行提了出来。
“启禀殿下,臣在颍川颇有知己好友三五人,正待荐与殿下。”
刘杨屏住呼吸,问道:
“都有谁?”
“同族三兄荀休若,颖阴戏志才,许昌陈长文,定陵杜子绪,此三人之才干,治国之韬略,远胜在下。”
听了荀彧的话,刘杨心里暗思:
“远胜于你荀彧?可真是太客套了,但这戏志才确实听过,曹魏前期主要谋士之一,而陈长文应该就是陈群,至于荀休若、杜子绪似乎没什么印象,不过既然是荀彧举荐,定然也不会差。”
不过这几人中却没有让刘杨最为仰慕的“鬼才”郭嘉,让他深感奇怪。
“这几位贤士可都在家中?”
荀彧道:“只有戏志才外出游学未归,荀某可留下一封书信,待其归来,由族人转交。”
“那是再好不过了!”
刘杨拱手称谢,想了想还是决定提一句:
“不知文若先生可听闻郭嘉郭奉孝之名?”
荀彧有些诧异,却道:
“殿下竟也知郭奉孝之名?”
刘杨不动声色道:“孤在江东听闻汝南许子将谈论过,他称赞颍川有‘荀萧何’、‘郭张良’,这‘荀萧何’自然就是文若你了,‘郭张良’当然就是郭嘉了。”
许劭许子将乃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评论家,喜欢品评人物,赏识不少人。
记载说,曹操没有得志显名的时侯,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谈相,许劭就说: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只是后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将这句话改成了更加霸气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所以借用许劭之言,既有分量,又十分合适。
“荀某岂敢与萧何相提并论,但郭奉孝却能与张子房争辉!”
荀彧恭恭敬敬谦虚地道。
刘杨一听荀彧如此夸赞郭嘉,心里咯噔一下,既然二人关系如此之好,却没有举荐,只能说明郭嘉已不在颍川。
便问道:“莫非郭奉孝已不在颍川?”
荀彧遗憾地摇摇头道:“殿下还是晚来了一步,奉孝在上个月已经投往冀州了,殿下若是再晚来两三日,只怕也见不到在下,只能见到公达了。”
刘杨“啊”了一声,感到十分失望,但他可是即将要成为皇帝的男人,岂能因为错过一人才,而喜怒于颜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能得到荀彧、荀攸加上陈群等人,已经是天大的收获了!皇帝也不能贪心不足啊!”
刘样在心里自言自语道。
“那就太可惜了。对了文若,先去唤汝三兄荀休若前来让孤瞧瞧。”
又对荀攸说道:“公达你辛苦一下,本王修书两封,你带上使者与礼品,分别送往陈群、杜袭处,孤就在颖阴歇息一日再走。”
荀彧道:“殿下,待彧也修书两封,送与戏志才家,和在冀州的郭奉孝,殿下可另使者一并送去。”
“嗯,如此甚善!”
刘杨当即也多修书两封,在书中深刻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之情,与想要重振汉室江山的雄心壮志。
不一会儿,荀彧三兄荀衍荀休若就到了,只见这荀衍三十出头模样,衣着青裳,头戴方巾,英挺清秀,长身玉立。
刘杨甚喜之,心里想着这荀家人气质倒是都挺相似的。
即刻就查验了荀衍的属性值:
荀衍,统帅83,武力77,智力80,内政85,评价四星。
刘杨说要在颖阴停留一日,荀家自然不可能让他再去别处居住,晚上设了隆重的接风宴席,以待平阳王一众。
到了第二日傍晚,荀攸与刘杨派去的使者,方才带着十多人,大小包袱小行李的赶回荀府。
陈群与杜袭固然也在其中,其余人皆是二人家眷,拖家带口,足以表明二人的忠心。
刘杨自然是礼贤下士,亲自相迎,一不注意就先查看了二人的属性值。
陈群,统率51,武力48,智力85,内政94,评价四星;
杜袭,统率83,武力80,智力78,内政84,评价四星;
两天连得两位五星人才,三位四星人才,这一趟颍川之行可谓收获极丰!
寒暄完毕,既然陈、杜二人已到,刘杨也不打算再耽搁,即刻带上新加入的五名贤士与其家眷,连夜踏上了南归之旅。
都说离开家乡是惆怅的,是伤感的,但荀彧等人却个个意气风发,一路上谈笑风声,抚今追昔,听得徐庶也是频频颔首,对于刘杨更加佩服,也更加疑惑。
“该说大王是好眼光呢?还是大王有着我们仍不知道的本事?从荆州到江东再到颍川,这么多人才大王竟都熟知,真是让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啊!”
徐庶当然知道刘杨是拿许子将为借口,他先前就对刘杨熟知哪里有人才,而且对每个人都很了解,就感到十分疑惑,此时不觉地向自己发问。
七八日后,刘杨大军抵达了庐江,陆康与李严率一众庐江大小官吏前来迎接。
刘杨又在庐江停留两三日,但见庐江一片民康物阜,国泰民安之景,会心称赞起二人文经武纬,才干无双。八壹中文網
紧接着继续启程,仍是到达濡须口渡江,但见江中旌旗招展,艨艟如梭,战船林立,甚至还有三艘楼船。
楼船体型庞大,高十余丈。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驾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斗,状如城垒。
一层曰庐,二层曰飞庐,三层曰雀室。
而其中一只楼船到竟有五层,上方随风飘扬着“张”字大旗。
正是原在柴桑训练的水军队伍,张顺听闻刘杨大军南归,特地赶来,等候在此,欲将大军送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