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董卓发诏大封诸侯王,祸乱天下,十八路讨董联盟因此事争斗不断,最终土崩瓦解,做了鸟兽散。
益州牧刘焉接到诏书后,率先受诏称王,乃拜命受蜀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于成都盖蜀王宫,立刘璋为世子。
见到刘焉称王,刘表可坐不住了,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拥戴之下,假惺惺上书请辞。
可笑的是,刘表接连上书三次,都没有接到刘协的“不许”,心急的刘表竟直接对外宣称:天子三受王爵,我刘表勉强受封。进而登位楚王,暂时未立世子。
刘繇也按捺不住,在部下的一再怂恿之下,进位吴王,立年仅七岁的长子刘基为世子。
愤怒的袁术返回汝南后,听到刘焉称蜀王,更加愤懑,立即召集群臣,自称为淮南王。
几名官位高、实力强的诸侯称王以后,其他几个小诸侯也坐不住了,刘陔受封河间王,刘熙受封琅琊王,刘据受封彭城王等等。
一时间大汉多出了这么多位王,天下立刻沸腾起来,乱成了一锅糊粥,很多人都被李儒一计冲昏了头脑,能够如曹操一般保持清醒者寥寥无几。
离开洛阳四五日后,刘杨大军进入颍川郡境内,准备从颍川南下豫州,直奔庐江。
之前从江东北上会盟,刘杨就遥望过颍川,这一次可不能再放过了。
于是下令大军暂时驻扎在颍阴县城外,刘杨亲自带上徐庶、林冲、赵云、周泰等人领了一千轻骑,去寻访贤士。
颍川郡下辖十七县,人口一百五六十万,是十分富庶之地。
颍川士族林立,荀氏是汉晋时期的主要士族之一,当时有“汝颍多奇士”之说,而荀氏则是颍川众多士族的代表之一。
颍川荀氏称得上是“名门望族”。见于史籍记载者达一百多人,且在朝廷做文职高官的极多,是一个士大夫官僚世家。
世家大族要取得社会承认,须符合当时社会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在当时是衡量人才优劣的标志,也是入仕为官及官职升迁的重要条件。
战国时期大儒荀况,便是颍川荀家先祖,荀子自幼研习儒家思想,成就巨大,成为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家大师。
荀子名气虽不及孔、孟,但他却有两位名震天下的高徒,一个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一个是辅佐秦始皇扫平六国,官拜丞相的李斯,这两位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刘杨想要寻访的便是有“王佐之才”之称的荀彧,以及被曹操称为“谋主”的荀攸。
荀彧乃是曹魏的政臣之首,类似萧何一般的存在,甚至说是除了曹氏宗族以外第一人,也不为过。
曹操到了晚年权力之大使其日渐膨胀,先称魏公,后进位魏王。忠于汉室的荀彧对此坚决反对,尽管此时已与曹操亲密合作了二十多年,但仍然坚定地维护着苟延残喘的大汉朝的正统地位。
颍阴县令听闻平阳王领兵前来,吓得面如土色,急忙开城迎接,跪倒在地:
“小臣不知平阳王驾到,有失远迎,还请殿下恕罪。”
刘杨也不啰嗦,道:“本王此行只为拜访荀氏而来,你带路就是。”
荀彧先前在朝为官,后董卓执政,残害无辜,人人自危,荀彧便弃官返回家乡隐居。说来也巧,此时荀彧正欲前往冀州求仕,刘杨若在晚来一段时间,想必就要错过了。
“前面便是荀氏府邸,大王······”
“好了,你先回去吧。”
刘杨教人丢给县令几两金子,把他打发走了。
还在后院种花的荀彧,一听平阳王亲自登门来拜访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渍,有些狐疑的自言自语道:
“虎牢关已破,董卓迁都,各路诸侯纷起称王,这平阳王早晚成就帝位,我与他素不相识,这时候特地来拜访我,作何解释?
莫非想请我出山协助?可我荀文若哪有那么大的名气,值得平阳王亲自来请?不管怎样,先见见再说,又没得罪过他,有何好担忧的。”
想罢,赶忙去换了身衣服,带上比他大五六岁却是子侄辈的荀攸,一同前去面见平阳王。
“庶民荀彧(荀攸)拜见平阳王殿下!”
刘杨仔细打量着他们,年轻一些的应该就是荀彧,见他二十七八岁模样,身长七尺有余,眉清目秀,眉宇间透着一股儒雅气质,一行一举温文尔雅。
稍大一点的荀攸相貌不凡,身材比荀彧偏高、偏瘦些,声音温温淡淡,像一壶不烫的清茶,却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系统,快给我查查荀彧与荀攸的属性值!”
趁着荀彧参拜的空隙,刘杨立即让系统分析检测荀彧。
“叮咚!正在检测中,请稍候······
荀彧,统率79,武力51,智力96,内政99,评价五星。”
刘杨暗喜:“99的内政加上96的智力,文能安邦,治国有方,当世之萧何也!”
“荀攸,统率65,武力50,智力97,内政86,评价五星。”
“萧何、张良竟然同时出现在一个家族!颍川荀氏果真人才辈出啊!”
刘杨心里乐开了花,这比当初收服“江东二张”还要刺激。
连忙躬身亲自将荀彧、荀攸扶起:
“二位贤士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荀彧二人来之前,刘杨便已与荀氏其他人寒暄过,称听闻荀彧、荀攸乃是不世之材,要请二人出仕,为汉室效力。荀家长辈自然欢喜,立即向荀彧、荀攸说明。
荀彧在家呆得甚无兴致,本想先去袁绍那里试试,而荀攸看不上袁绍,宁愿在家等待。这一听闻平阳王亲自赶来目的竟是邀请二人出仕辅佐,登时心血澎湃。
二荀当即欣然谢恩,荀彧道:
“荀家世代深受皇恩,殿下车马劳顿前来拜访我叔侄无名之辈,我二人诚惶诚恐,岂能不效死力?”
荀攸道:“我等愿鞍前马后誓死效忠汉室,携带家眷同往,以效犬马之劳!”
见二人重情重义,自然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