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眼看到头的结局(1 / 1)

看着柳村长说出如此悲壮之言,一直在旁听的云道长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为什么不试着逃荒?逃离这个地方,换个地方讨生活。”

他便想过逃往京城的。

柳村长苦涩地摇了摇头,“全村八十余户,有能耐的十余户早已投奔亲友去了。”

“余下的这六十多户里,不是老朽自夸,见识最广的,可能便是我这个快入土的老头了。”

“即便如此,我曾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齐州府城。”

“往哪个方向逃?往哪座城池逃?”

“我这一辈子都在大古镇打转,我不知前方的路在哪,村民们也不得而知。”

“这就是我等愚民之苦啊,临死前,想挣扎一番,都做不到。”

这个话题,也许是柳村长心底的痛,说着说着他似乎要哭出来了。

云道长和楚清宁心中亦是哀凉,皆选择沉默,不再追问。

在村民们排队买盐时,被放任在一旁的林松心头翻起惊涛骇浪,这群人究竟是何来头?

他亲眼看到他们装车,满满两车厢,或许船舱内还有盐!

盐的品质比官盐还好,却以极低的价格售卖。

这根本不是卖盐,更像是杜普众生!普通私盐贩子,皆不是这般做派。

他们家多久没买过盐了?上一次好像是过年前,二百文一斤买的,再怎么省着吃,也已消耗殆尽。

不知眼前这群人,会不会也去到他们村里贩盐?或者,他能不能也买些,送回家中?

即便价钱低廉,村民们积蓄也不多。

全村六十余户,仅一个时辰便卖完了,总量还不到百斤。

情绪低落的柳村长,还是选择将心中犹豫已久的事情说了出来。

“宁公子,外头盐价已堪比金价。”

“是老朽见利忘义,占了公子大便宜。”

先前还为买到低价盐而高兴不已,与楚清宁一番交谈后,柳青山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外头一斤盐一两金,他仅用一百文就买到了,价钱便宜了十倍。

明知眼前的商队吃亏,明知这宁公子仁厚,他还是选择在交易完成后才肯告知,如何不羞愧?

“盐价是我自行定下的,柳村长何须如此?买卖本就是你情我愿之事。”

“吾家先辈的遗愿,便是愿天下无吃不起盐的百姓。”

“祖训有言,不论外头局势如何,盐价跌跌涨涨,我宁家人要坚持初心不变。”

楚清宁睁着眼睛说瞎话,胡掰乱造出个祖训出来,说得还义正严辞。

如燕在一旁都惊呆了。

她家小姐,何时成了个祖辈都贩卖私盐之人了?

一旁的知情人云道长嘴角抽了抽,这丫头嘴皮子真能胡掰,假话编得比真的还像。

柳村长听完这番话,果然很是感动。

“宁公子一族,真是博施济众,宅心仁厚啊。”八壹中文網

“若天下盐商都如宁公子这般,我们百姓日子也不会如此艰苦了。”

他没想到,这番话会是从一个私盐贩子口中听到。柳村长激动不已,拉着村民们齐齐道谢。

“乡亲们,大家快快感谢宁公子今日之恩情。”

村民们也知好赖,如今他们得了便宜,自是诚恳言谢。

“多谢宁公子,多谢宁公子。”

“宁某只是个商人,我售盐,各位付了银钱,何必言谢?”楚清宁急忙制止住村民们。

连续劝了许久,村民们才安静下来。

楚清宁赶忙转移话题:“柳村长,我久居山中,不知世事。您可否将现在外头的物价仔细同我说说?”

柳青山自是知无不言:“先前老朽所言非虚,一斤盐便能换一两黄金呐!”

“先前几百文一石的粗粮,如今至少涨了三倍,三倍啊!”

“针头线脑,柴米油盐,无一不是翻倍涨。”

楚清宁一行人震惊了!

这,已经到此地步了吗?

干旱,匪患,天价盐粮,遇到其中一项都难寻活路。

现在却全都压到他们身上了。

难怪先前与柳村长谈起后路时,他会那么绝望。

依靠田地出产为生的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一丝抵抗风险的能力。楚清宁甚至预想到了,结局会有多么惨烈。

边关外敌蠢蠢欲动,皇帝昏庸无道,狗官道貌岸然。

干旱之后尸横遍野,瘟疫等疾病随着大风刮过这片土地。

天灾人祸同时降临,无人相助的普通百姓终究只会变成一捧黄土。

瘟疫人传人,战乱或许比瘟疫还可怕。

最终,只余下一片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大地。

想到这种结果,楚清宁扪心自问,自己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吗?

山寨所在的位置,是个海中孤岛。即便全部开发,又能容纳多少人呢?

依靠她一个人,又能做多少事呢?

她太渺小了,除了一颗怜悯之心之外,她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楚清宁的心,顿时更乱了。

海水煮盐法,可以让平民百姓都吃得上盐。

空间内的高产粮种,或许也可以让一部分人填饱肚子。

即便她有心想要拯救这片土地,她又该如何去做?

“公子,东西已经收拾妥当,我们可以离开了。”

在楚清宁沉思的这段时间,石磊等人已经把东西再度整理完毕。

离别前,柳家村村民们将楚清宁一行人送到了村口,“宁公子,一路小心!”

与村民告别时,楚清宁很想直接开口,邀请他们加入山寨,话到嘴边还是憋回去了。

现在说这些,又不能立刻带他们走,何必让人空欢喜一场?

待她办完事,再次路过这个村庄时,她定会亲口相邀!

与先前翻山越岭不同,柳家村与下一个村落间的位置很近,一路皆是平缓的车道。

清风拂过,黄土漫天飞扬。

除了黄土,眼神所到之处便是干枯杂草,半死不活的树枝。

还没到达目的地,楚清宁心中便有结论:这个地方,干旱情况比柳家村还要严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