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经商兵法胡雪岩左思右想,想来想去,想到洋人也是人,他也有缺点,只要抓住他的缺点,哪有办不成的事?《孙子兵法》在分析与对手闪躲的技巧时,以弯劲为下策,而要用迂回曲折之道给对手留下谜,然后让对方在猜谜的过程中,巧妙致胜。胡雪岩善于分析别人的心理,并攻破其心理,然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借洋款,力助左宗棠西征成功可谓胡雪岩与洋人合作的精彩手笔。1866年9月(同治五年八月),55岁的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之后,就出关西征。西征包括“攻捻”、“攻回”和收复新疆等军事行动。当时担任上海采运局务的胡雪岩很是忧心忡忡。左帅远征西北,从此靠山远去,这些年生意火红,既有自己奔波之功,也赖左宗棠荫庇之力,今后生意上还能事事顺心么?不过转念一想,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高高在上,左宗棠次之。若西征事成,左帅必能封侯拜相,恐怕要与曾国藩平分秋色。曾国藩已年迈,左帅却年富力强,以后朝廷,恐怕得赖左帅维系。树大根深,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得多了。况且战事一开,自己也可从中发展生意,买卖军火器械、衣食药品,获利恐怕难以计数。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贫瘠寒苦,甘肃和新疆两地的财政费用即使在太平盛世也靠江苏、浙江和四川等富裕省份接济。西征经费来源靠各省协饷,清朝中央政府偶尔也会从海关洋税和别省盐务中点拨一些,但为数不多,而各地协饷不能按时拨解、拖欠几月都是常有的事。出兵征战总须士饱马腾,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每当青黄不接时,左宗棠只好奏请借洋款救急。具体经办借洋款事务的是胡雪岩。胡雪岩在上海有个朋友叫古应春,是汇丰银行的帮办,此人精明能干,银行内外事务处理得尽善尽美,极得洋人的信任,可以托他向汇丰银行借款二百五十万。由于是老朋友,胡雪岩做事也不用拐弯抹角,一见面胡雪岩就将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古应春一听顿时面露难色,数千数万,他一句话就可以定下来,如今胡雪岩一张口就是二百五十万,谁也不敢轻易做主啊!况且,银行借钱未借先谈还,否则一旦到期拖欠,谁能担当得起?不过,他还是向胡雪岩推荐渣打银行,由他亲自同英国经理德麦利谈判,在古应春的安排下,胡雪岩同德麦利到了一家饭店,宾主双方很快就贷款进行了商谈,德麦利听说二百五十万,吃惊得无言以对。如果成功,银行将获得惊人的利润。如果到期不能还款,银行损失自不待言,愣了会儿,德麦利道:“这数目,得由你们政府出面交涉,否则我们不能考虑。”
德麦利的回答合情合理,因为在此之前清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的先例。此事纯粹是胡雪岩同左宗棠的主意,叫胡雪岩怎么对德麦利说呢?于是胡雪岩道:“谈得成功,朝廷自然会做主,谈不成功,就代表我自己。谈都未谈,谁出来做主是不重要的,只要有了眉目,自然会有人做主。”
对胡雪岩,德麦利也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英国在中国的许多生意与之有关,而且此人来头颇大,听说京中的高官都与之有联系,当然,如果能通过胡氏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其利更是可观。念及此,德麦利决定还是谈下去。他对胡雪岩道:“反正我只当你是中国政府的代表。”
在接下来的数天中,开始进行实质性的谈判,包括贷款数量及利息,偿还期限及方式。然而第一轮谈判就出现僵局,德麦利认为期限过长,胡雪岩又认为利息太高,两人不欢而散。胡雪岩忧心如焚,来到古应春府上。两人对饮,胡雪岩一言不发。如果贷款不成,左帅处如何交待,这德麦利死活不肯降低利息,这款如何敢贷?胡雪岩左思右想,想来想去,想到洋人也是人,他也有缺点,只要抓住他的缺点,哪有办不成的事?在第二轮谈判中,胡雪岩开始对德麦利以利诱之,他答应在账目上可以给德麦利私下分红,这笔钱不见于账面,如此下来,德麦利可获数万利润,相当于他在中国十年的收入。果然,德麦利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他答应向英国总银行汇报。胡雪岩一想左帅望穿秋水,等待回讯,德麦利这一汇报,不知挨到什么时候。不过这都是他内心的想法,他当然不敢暴露给德麦利,否则,不知他又要如何要挟了。胡雪岩找到古应春,两人密谋了一阵,决定再给德麦利下一剂猛药。德麦利这天无事,又来到上海的烟花巷中。在中国这么多年,他已养成这种习惯,无事则到烟花巷中,依红偎翠,耳鬓厮磨,尽享风流。然而他作为汇丰银行中国地区的总经理,对这些风流勾当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万一让另外的银行那些竞争对手知道了,拿出去大做文章,恐怕对汇丰银行的声誉影响不好。胡雪岩在德麦利身上所做的文章是:趁他在上海最大的妓院怡春楼风流快活时,被自称小刀会的三名彪形大汉拍了照,向他索取一百万两银票,否则就把照片寄给报社,要不就满上海贴。德麦利在上海多年,深知小刀会的厉害,虽然他是汇丰银行中国地区总经理,然而他有的只是公司的钱,自己千里迢迢不过是图这里油水多,一百万两不是要他挪用公款吗?一想到此,他只恨自己怎么不小心一点。他确实不明白,这么多年,为什么这天晚上就出了事呢?第二天,德麦利与胡雪岩又开始就借款问题进行谈判,德麦利无精打采,魂不守舍,往往是答非所问。胡雪岩就关心地问他有什么事,胡某可否帮得上忙?德麦利这才想起对面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岩,他心中盘算,此人八面玲珑,各方面都有朋友,说不定真能帮上忙。无奈之下,他将昨晚的遭遇和盘托出。胡雪岩沉吟半晌,道:“这些人行事未免太过分,岂能如此狮子大张口。你放心,既然胡某知道了,胡某一定帮你渡过劫难。”
德麦利简直是抓住了一根救命草,连连感谢。且不说这一夜德麦利是如何辗转反侧,第二天早上,胡雪岩没来,下午,胡雪岩仍没来。到了半夜,德麦利听到门房上有人进来,他冲到门口,果然是胡雪岩。胡雪岩一见他,微笑一笑,告诉他事已摆平,说着,他把几张照片与底片从袋子取出来,交给德麦利。德麦利接过一看,尴尬不已。胡雪岩又从袋中拿出一张纸,德麦利接过,发觉是一张字据。写道:“收赎金十万两。还德麦利底片及所印相片。从此不得以此为挟。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后面赫然是小刀会首领张三横的签名及手印。德麦利是中国通,他知道小刀会这帮人虽然亡命,却信守誓言。既然发下了如此毒誓,此后肯定不会再生事端,否则只要他拿此字据出去一亮,小刀会在江湖的信用简直就丧失殆尽,今后也难以立足,很显然,是胡雪岩出了十万银两,摆平了此事,一念及此,他感激涕零,对胡雪岩道:“胡先生,这十万两银子近日之内,必将偿还。”
胡雪岩道:“德麦利先生,这话见外了,十万两银子乃小事,不必言还,大家交个朋友,还是明日商谈正事要紧。”
在此后的谈判中,情形果然好转,进展顺畅,不久,双方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很快达成一致。德麦利做梦也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是胡雪岩的精心安排,把他这个所谓中国通收拾得服服帖帖。胡雪岩为助左帅西征,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计达1870万两。从1867年(同治六年)到1881年(光绪七年)在左宗棠西征经费报销案中,已付出利息428.18万两(其中包括别的短期零星的贷款利息),而1877年(光绪三年)的借款还有3年息金要付,1879年(光绪五年)的借款还有1年息金要付,如此算来,贴赔的利息至少要占借款总数的一半。这的确是惊人的高利贷!因此,西征借款当时很受人非议,上海《申报》发表题为《贷国债说》的评论文章,指出:以海关收入为抵押,举借这样数额大、利息高的洋债,“此为中国古今未有之创局,然失利亦无有甚于此者。夫泰西诸国之贷债也,其息大率每年百两之五、六两耳,今中国乃竟倍其数而付之,且必责关票以为凭,暂解燃眉之急,顿忘剜肉之悲,重利让之他邦,贫名播于邻国”,简直是“饮鸩止渴”。汪康年《庄谐选录》也揭露:“左文襄西征时,苦军饷无所出,乃令胡为贷于某银行,以七厘行息。……其实此款即由银行印刷银票,贷诸华人,以四厘行息,三厘则银行与胡各分其半也。”
书中还讲到某年外国银行办事人员回国,香港各界洋人为他们饯行,正坐间,忽然有一人站起来发问:“诸君今日饯某,为公事乎?为私情乎?”
众答:“自然是为公事。”
那人不紧不慢地言道:“那胡雪岩为左大人经办借款,曾告诉我四厘行息,我昨获见其合同底稿,乃是七厘行息,却是为何?”
办事人员都神情懊恼,哑口无语,众人失色退席。1879年(光绪五年),正在出使欧洲英、法、俄等国的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1839~1890年)11月15日(十月初二日)阅读从上海寄到驻地的《申报》和函牌牍,英国人葛德立来访,两人交谈多时,讲到胡雪岩代借洋款,洋人得利息八厘,而胡雪岩开报公项则一分五厘,曾纪泽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奸商明目张胆以牟公私之利如此其厚也,垄断而登,病民蠹国,虽籍没其资财,而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今则声势日隆,方见委任。左相,大臣也,而瞻徇挟私如此,良可慨已。”
这是把左宗棠和胡雪岩一块儿责骂了。高利息借洋债,算算经济账当然是划不来的,问题是如果没有这些贷款,何以秣马厉兵?在各省协饷积欠成巨、频催罔茫的情况下,左宗棠为免悬军待饷,争取速赴戎机,不得不吞下被政敌攻讦为“仰鼻息于外人”的苦果,息借外债,虽然代价大了一点,但终究保证了新疆仍在中国版图之内,总的来讲,是值得的。西征军由于得到军火、军饷接济,士气倍增,于1876年8月~11月(光绪二年六月~九月),夺回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收复北疆大部。1879年(光绪三年)春,光复吐鲁番、托克逊等南疆八城。5月,阿古柏死,结束了在新疆10多年的野蛮统治。对胡雪岩为西征借款,左宗棠曾给予高度评价,1878年3月27日(光绪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他在给谭钟麟的信中写道:“弟饷事全赖东南协解,论采运转输之劳,雪岩、苦农之功伟矣。至无中生有,绝处逢生,则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认为胡雪岩筹饷、筹运的劳绩实与前线擎旗杀敌者无异。同年4月22日(三月二十日),左宗棠在致谭钟麟的信中又讲道:“然就筹饷而言,弟不能得于各省方面者,仅得之于雪岩。平心而论,设无此君,则前敌诸公亦将何所措乎?”
左宗棠对胡雪岩的高度评价,从侧面反映了胡雪岩在对待洋人的务实态度和做法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