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一视同仁的困难(1 / 1)

朱元璋苦涩的摇了摇头:

“马皇后,这可不是一边倒的事情!”

“人多力量大!”

“若是他们的儿子都是嫡系的,那大明还有没有老二、老三、老四他们的支持?”

“其实,他们也不是长子。”

“不给他们足够的支持,他们还能当大明的皇帝么?”

“我们还能期待他们和我们合作,拱卫大明么?”

“如果老二、老三、老四等人是特例,他们的直系长子,都是二代的。”

“那以后的孩子怎么办?”

“别的不说,如果长子成为了太子,允文和他的儿子怎么办?”

“以后你会不会放过你的儿子?或者说,他们已经被赶出了家门?”

“如果他手下留情,而不是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他的兄弟们会怎么听他的?”

“如果不能手下留情,将来的王储争夺,只怕会有一场腥风血雨!”

“如果他们不去争斗,那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皇子了!”

“如果我去争取的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你觉得,那些妃子、皇孙,会怎么看?”

马皇后闻言,也是忍不住的皱了皱眉。

如果朱标当真一心一意,不把自己这个皇子当个游手好闲的贵族。

可以想象,未来大明王朝的三代皇帝之争,会是多么的血腥与血腥。

不去争取,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拼了,就算九死一生,也有一线生机。

就算其他的王公贵族不愿意,他们身后的贵妇也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毕竟,母以儿子为尊,这些嫔妃嫁给太子和皇帝,都是想要讨好天氏。

嫁给了太子,嫁给了天子,还得不到一个至高无上的身份。

这样的话,他们宁愿嫁给朝廷里的高官,也比皇帝的妃子、庶子要好。

“万一……万一……”

“即便是我的长子继承了先祖的衣钵,也未必能让那些走投无路的王公贵族们心服口服。”

“太子和他的孙子,又不是真正的皇帝!”

“只要太子和太孙死了,剩下的人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哪怕是冒险,也在所不惜!”

“到时候,大明的太子之位,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最坏的结果,就是朝廷动荡。严重的话,就是大明元气大伤,甚至有可能被推翻!”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无比的严肃,他似乎已经预见了,如果他决定一视同仁,放弃所有的皇子,那么,他将会成为一场残酷的继承人之战。

“更何况,这也是我们原本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封疆大吏体系的。”

“我们建立封疆大吏,就是为了让我们老朱一族能够团结一致,相互扶持,共同治理大明。”

“毕竟,先王衰微,臣子太过强大,君王不能相辅相成,再加上各地的文官和将领都不忠不忠,一遇到叛逆,就会被打散,这也是蒙元最终覆灭的根本。”

在当年的“红巾军”造反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很多的蒙古人的叛逆和不相信。

朱元璋很反对将这么大的一个帝国,让文臣武将这些外来的人管理。

在他想来,国家遇到大事、灾难、灾难的时候,这些人未必可靠,也未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之中。

不过,老朱家的后人却不会这么做,因为老朱家的后人,都在老朱家的地盘上。

那么,当国家面临大难、大难的时候,老朱家族的后人们,还有什么不尽心尽力的?

这就像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一个有分红的高管,一个没有股份的员工,一个没有分红的员工。

而皇帝,则是公司的总裁,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在他们看来,公司就算破产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都是工作人员,为谁工作都是一样的。

至于他对公司有没有尽心尽力,那就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看法。

一众藩王,都是拥有一定股份和决策权力的高层。

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司破产了,他们就算不能和公司同归于尽,也会失去自己的利润。

等公司开始赚钱了,到了年终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

如此一来,抛开公司的利益不谈,光是那些拥有股权的高管们,就会竭尽全力地保护公司,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朱元璋才会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诸侯,并设立自己的封疆大吏。

而朱元璋时代的封疆大吏,明面上并无割地为诸侯,只是以诸侯自居。

其实一位诸侯,最多也就三支军队,最弱的一支军队。

一支军队,最多也就四五千,最多五六千。

一位高级封疆大吏,就有将近二十万的私军。

虽然没有被称为“开天辟地”,但好歹也算是开疆拓土,只差一个名头而已。

这种诸侯体制,确实吸引了不少诸侯。

毕竟就算做不到,在自己的领地上,做一个手握重兵的帝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大明真有什么叛乱,那就是真正的灾难。

而那些诸侯们,也确实会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地为大明效力。

大明能够随着他们的崛起而不断的壮大,他们的权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