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终究是孩子们的未来(1 / 1)

朱柏一心沉浸在学习之中。

并不知道外界发生的这些情况。

在别人看来他太过艰辛刻苦,不懂的爱惜自己的身体。

可是在他看来一点都不觉得累。

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用自己热爱的方式度过一生。

这样的幸事怎么能叫累呢?

在全身心地投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的注意力全放在它们上面,时间过的就像流水飞快。

要说疲劳也就是眼睛偶尔会有些干涩疲劳,久而久之容易近视罢了。

不过这都是小事。

大不了到时候动手搞一副眼镜戴戴,装装文化人。

这玩意他太熟悉了。

后世他从小到大天天玩手机电脑,初中毕业就开始戴眼镜了。

好在成年后度数很快就稳定下来,左右眼各不到三百。

远远比不上一些刻苦的学霸。

这辈子……或许还能挑战一下。

……

朱柏已经记不清自己多久没休息。

身边编写的资料一叠又一叠,加起来都有几个他那么高了。

看着自己的这些劳动成果,朱柏长长的松了口气。

第一阶段的目标可谓初步达成,剩下的大工程还得慢慢来。

有生之年系列了,属于是。

单纯的教材应该能够抄写完毕,至于各类著作只能视情况而定。

按照轻重缓急有目的性的、选择性一部分进行抄写。

朱柏只恨自己不能长个三头六臂,不能够向天再借五百年。

不然便可以将脑海中许多知识搬到现实中来,这些知识放在他脑袋里,只是一堆死物。

知识在他脑袋里别人拿也拿不走,并不能让各种知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无法做到全民共享,就是暴殄天物。

一旦脑中的各种知识能够问世。

人们各取所需,总有部分知识适合个人学习,三百六十行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够受益。

可惜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朱柏太忙了!

……

于是便向朱元璋申请,将李进和林凡调到自己身边,一起辅助教导朱雄英和朱允炆两人学习、帮忙他整理学习资料等。

朱元璋自无不答应,爽快的将二人划归到朱柏手下。

有了两个得力助手,朱柏肩上的担子顿时松了不少。

编写教材的进度加快了不少,笔耕不辍,成果斐然。

朱柏就像一架永不知疲倦的机器,埋头修书。

林凡和李进看着书屋中错落有致的教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对于朱柏九岁之龄,能够独立完成如此之多的著作,感到匪夷所思!

这不科学!

不合理啊!

多少文人穷尽一生精力,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地攻读四书五经……

一生也不见得能留下几部著作。

朱柏这倒好,直接步入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

一言不合就开挂,还让不让人活了?

……

两人一开始看到朱柏书写速度,以为他只是随便乱写,并没有太把这当做一回事。

在认真看过朱柏所编写的教材后,彻底坐不住了。

湘王殿下不是瞎编,是有真才实学,每本教材蕴含的知识量十分惊人。

语文教材上的出现的拼音,他们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多少能够明白大概是什么意思。

而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却非常有新意,那什么“九九乘法表”读起来十分朗朗上口。

两人看过几遍,发现自己如同被洗脑了一般,脑子里一个劲的“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而数学教材中有些题目两人却看得似懂非懂,甚至有些费解,如:

【1】.

鸡兔同笼,共有三十个头,八十八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

【2】.

小林和小李共有藏书不超过五十本,他们各自有藏书的数目有多少种可能?

【3】.

祖父对孙儿说:

“我现在的年龄是你的七倍。过几年是你的六倍,再过若干年就分别是你的五倍、四倍、三倍、两倍。”

问祖父和孙儿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

两人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

看得是两脸懵逼!

……

他们以为自己已经高估了湘王殿下,没想到居然还远远低估了。

湘王殿下学识深不可测!

远非常人所能及。

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妖孽中的妖孽。

怪不得一代大儒陈怀义都甘愿当他的书童,端茶送水恭敬有加。

非敬他皇子身份,乃敬重他的博学多才!

林凡非常庆幸自己能够拜在朱柏门下。

朱柏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贵人!

若非遇上朱柏,他无法想象自己一生会如何。

但绝对无法高中榜眼,更无法获得近距离接触朱柏的机会。

自己上辈子一定做了无尽的好事,今生才有幸被朱柏收入门下。

李进说不羡慕林凡的际遇是假的,好在朱柏对他有提携之恩,只要自己常侍立朱柏左右,等时机成熟,拜入朱柏门下并非难事。

……

朱柏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给两人造成如此之大的震撼和视觉冲击。

他开心的发现李进对编写整理教材很有兴趣,并且具有一定天赋。

好好指导,必能成自己的一大助力。

林凡则在教书一块很有天赋,能够很快的获得小孩子的喜欢,是一个天生当教师的料。

好好培养将来便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是教育家,到时候他又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社会、国家都需要教师,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

一个好的教师,足以培养一群优秀的学生。

这些学生成才以后遍布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建设发光发热,为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无穷的力量。

未来终究是孩子们的未来!

林凡和李进的组合,再加上陈怀义丰富的知识经验,让朱柏看到了大明教育的一丝曙光。

未来大有可期。

不过这点人手还远远不够,人才肯定是多多益善的好。

朱柏不是没有想过直接管朱元璋要人,可是偌大的一个朝廷运转,繁多的事务本身需要很多人手。

找他要一次两次还好,总找他要人总归不太好。

而且那些靠着死记硬背考上来的学子,多数思想都受到固化,可塑性不是很强。

看来还得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没有人才就自己源源不断的培养。

新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可塑性强,上限高,还听话,便于管理……

美中不足的就是耗时耗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期有些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