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会不会出什么乱子(1 / 1)

几日后。

支援徐达中军的部队,浩浩荡荡的出发。

人群中,朱棣苦着一张脸。

他躲避徐妙云的想法,终究还是没有实现。

因为当日徐妙云听完朱柏的话,二话不说就找到马秀英,请求一起随军。

理由就是能够更好的照顾朱棣起居。

马秀英闻言欣然同意,并和朱元璋提了此事。

两人新婚没多久,朱棣将其抛在家里也不是个事。

而且徐妙云的婚事徐达都没来得及回来,让她和朱棣一起出征也不是不可以。

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多次请求马秀英劝父皇收回让徐妙云随军的指令。

未果。

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事实。

心中暗暗叫苦,早知道当日就不在朱柏面前吹嘘了,这事弄的!

……

朱棣携妻远征。

朱柏祝福他自求多福后,在文渊阁继续和陈怀义一起调教林凡。

科举在即,留给林凡的时间不多了!

好在朱柏根据自己的记忆,知道主考官是宋濂,其余考官名字他也只知道个大概。

虽不甚接触,但和陈怀义了解过关于他们的文章。

根据他们的文章风格,朱柏进行二次反推,大致明白了他们的喜好。

朱柏相信只要投其所好,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林凡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能够入他们法眼。

当然他也明白自己这是在投机取巧,不够保证林凡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因此他只把握大的方向,技术层面他还是让大儒陈怀义针对性帮扶。

专业的事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干。

有现成的便宜书童不用,事事亲力亲为那不得累死,自己才九岁啊,都算不上英年早逝……

他不过是比古人多了一些先进的见识,懂得⼀些⽂化和⼤的⽅向,并不认为自己会比古人更有智慧。

他不是什么专业的科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很多事情让他做,他也不如这些古⼈做的好。

所以他从一开始收陈怀义、林凡,就打定日后会选择放⼿,让他们大展才华。

在他看来,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某些时候,真的需要他时,他也绝对会义不容辞的上前,推荐自己的学生上的……

收徒弟嘛,就这点好。

徒弟们有了功劳,能带动师父的名气,是他教导有方。

遇到问题了就让徒弟上去解决,美其名曰磨练他们。

自己啥事都不用干,只管躺好。

名声,钱财等等,自己滚滚而来。

哪怕真的有哪个不成器的徒弟犯了事。

一句:造孽啊,师门不幸!

逐出师门也多少可以把事打发了。

这买卖似乎包赚不赔啊?

……

陈怀义辅导完林凡。

端了一壶茶来到书屋,放在朱柏的身旁。

瞥了一眼朱柏最近书写的“心学”手稿,就要离开。

“等等,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没……没有。”陈怀义有些心虚的回答,忙转移话题道:

“先生,我听说今年科举扩大招收名额,林凡今年中榜机率很大。

往年基本只收十个进士,今年据说将会扩大到三倍多,录取三十六名进士……”

“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收的人多,报名的人也相应的会增加,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最近我们还得再抓抓,做好冲刺准备吧。”

明朝初立以来,科举的规模,一直不大。

朱柏心中清楚造成这个扩招局面,主要还是自己那便宜老爹的“暴政”引起的。

这年代在他手底下当官可太不容易了,动不动就是一个“斩”字。

在朱元璋手底下做官,绝对是个高危职业。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欺压,父母长兄都是死于残酷的剥削和瘟疫,走投无路之下从小出家当和尚。

他在参加起义队伍时就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空印沿袭了元朝的旧法,而朱元璋对元朝腐败的吏治非常痛恨。

不知情的他勃然大怒,户部尚书以下各省与此有关的官员全部掉了脑袋。

造成了空印案。

还有一个郭桓案。

朱元璋亲自下令把郭桓和同案犯好几万人斩首示众。

可以说朱元璋处心积虑惩贪,办贪,对贪污受贿零容忍。

可惜贪污之风还是没有制止。

朱柏都替那些官员感到悲哀。

一年三天假,月薪两千五,贪污两万直接处死。

生产队的驴听了都直摇头。

……

按照便宜老爹这杀人速度。

朱柏估计别说扩招到三十六个,恐怕三百六十个都不够他杀。

科举的规模是该扩大了。

“我让你做的事怎么样了?”

陈怀义忙回答道:

“先生,我都按你要求搜集了大量的题目,让林凡做完批阅后再让他二次修改,如此往复……”

听到这话的朱柏点点头。

“那就好!”

陈怀义不解道:“先生,你说的那个啥“题海战术”真的……”

“放心吧!就按我的计划去做,做完三遍这五届科举三届模拟。

以林凡的资质,上榜应该问题不大,就看能取得什么样的名次了。”

陈怀义点点头,随即告退了。

他不晓得朱柏怎么会想出这个冲刺方法,不过他只负责阅卷不负责出题,朱柏让他做什么,他照做就是。

只是每每看到那海量题目,他不禁为林凡感到压力山大。

遇上这样的老师,林凡上辈子是造了多大的孽啊?

不对,按这样算,自己上辈子造的孽恐怕也不比林凡小!

陈怀义曾担任过考官。

他知道题目由众多翰林收集,编制成一个题库,科举考试的题目参考里面的进行出题。

朱柏所拍板决定的试题,在科举题库面前简直小巫见大巫。

陈怀义不否定朱柏的努力。

毕竟选对了方向,大量刷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他不认为刷题是决定性的因素。

天下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

除了毅力,运气,天赋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重大因素。

科举的试题,一向是最重要的机密之一。

但凡出现徇私舞弊,被发现后,涉案人员或将面临凌迟等性命危险。

主考官负责出题和阅卷。

相应的还有专门负责考试的相关人员。

两方人员职责分明,互相监督。

“对了。”

陈怀义正准备离开,突然想到一事。

“听说皇上今日处死山东二贤,此举恐怕影响甚大,很多北方举子,估计心中惶恐不敢参加此次科举……”

山东二贤?

听到这话,朱柏脑海中浮现了大概印象。

因拒绝做官,竟惨被诛九族?

自己这父皇啊,真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

性格太复杂,太让人难以琢磨了。

朱柏寻思着大明并不是真的缺他们两个人来当官。

只是他们当过元朝的高官,朱元璋招揽他们,不过是给天下人一个他招贤纳士的信号。

见朱柏迟迟没有说话,陈怀义忍不住说出杀了山东二贤的后果:

“先生,这两人冥顽不灵,固然可恨,可他们在当地颇有威望。

整个山东,他们可谓桃李满天下,故旧无数。

学生担心的下个月的科举,会因此受到影响。

山东乃孔圣故乡,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人才济济。

若是今年科举少了他们的身影,保不齐会不会出什么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