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下海经商(1 / 1)

林晚晚大学修的是外语,陈四学的金融。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什么,陆景礼竟然也学的外语,还和林晚晚一个班。

一年多不见,陆景礼变了很多。

再见面,陆景礼不像之前那般纠缠林晚晚。

林晚晚颇为意外的同时,也松了口气。

不过想想也是,她和陈四孩子都有了,还是两个。

陆景礼那么爱面子的人,再不甘心,也不可能对她一个已婚已育的女人感兴趣。

当然了,林晚晚也不并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大的魅力,能让陆景礼对自己念念不忘。

不过这样更好,大家桥归桥路归路,老死不相往来。

陈庆海在京都有好几套四合院,其中有两套位于清北附近。

这几套四合院此前被没收了,一直到年前钥匙才还给了陈庆海。

这两年,陈庆海人一直在国外,钥匙是寄到丁燕玲手里的。

四合院太久没住人,很脏,家具也全坏了。

来京都前,丁燕玲特地托人帮忙找家政把四合院全部打扫一遍,顺便把一些破旧的家具全部换成新的。

两套四合院,林晚晚和陈四住一套。

丁燕玲带着两个孩子住另外一套。

丁燕玲年纪上去了,两个孩子小,怕她一个人照顾不过来,陈庆海特地用自己的关系找了个阿姨。

那阿姨手脚利索,还做的一手好菜。

学校食堂的大锅饭不好吃,林晚晚又懒得做饭,下课后经常去丁燕玲那蹭吃的。

和丁燕玲住一块方便看孩子,不用自己干家务,吃的又好。

一来二去,林晚晚甚至都懒得回去陈四那边了,直接赖在丁燕玲那了。

四合院足够大,房子也多。

陈四看她这样,索性也跟她一块搬到丁燕玲那边去了。

开学后,两人都特别忙,白天去清北上课,晚上则回来陪孩子。

此外,陈四还要顾着老家养的生猪,每次放假都要特地跑一趟老家。

好在赵辉很快上手了,包翠莲和林月英那边也帮了不少忙。

渐渐的,陈四把生猪的事全权交给了赵辉管理。

随着下岗潮越来越严重,改革的呼声愈演愈烈,打破大锅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三月开学后那会,省城某濒临破产的钢铁厂偷偷开始实行改革,按劳分配,鼓励工人多劳多得。

工人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工厂产量翻了好几倍。

同年四月,溪平村好几户人家的小孩饿死了。

溪平村和临水村隔得近。

溪平村穷,女人喜欢外嫁。

临水村很多女人的娘家都在溪平村,大家都是亲戚连着亲戚。

陈富荣和溪平村的村长认识,关系也还算不错。

陈四人聪明,脑子好使,又是清北大学生。

陈四从京都回来的时候,正好在镇上遇到陈富荣。

陈富荣当时和溪平村的村长在一块,看到陈四,两人热情招呼他一块去国营饭店吃了个饭。

席间,陈富荣说到了溪平村饿死人的事。

陈四提了一下省城钢铁厂改革的事,还顺嘴提了分田到户的事。

溪平村的村长是个脑子好使,还听劝的,回去后就把村里人全部召集到一块开了个会。

四月底,溪平村偷偷实行改革,把大锅饭改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

溪平村年年产量都是垫底。

村民们都特别懒,每次都要催着,吼着才愿意上工,去了还要磨洋工。

整条村的人都是宁愿去黑市当倒爷都不愿意种地。

土地变成自己承包后,村民上工开始变的积极了,很多人天没亮就去上工,太阳下山都舍不得走。

分田到户,公社那边一开始是不同意的。

但是溪平村实在太穷了,年年饿死人。

对于溪平村的改革,公社那边不赞同,但是也不反对,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八月,溪平村粮食产量翻了一翻。

也是这一年,溪平村的村民终于能填饱肚子了,终于再也没有饿死人了。

有溪平村在前,陈富荣再恩耐不住,召集村委们连夜去找公社领导。

隔日,临水村召集村民开了长会,也开始偷偷实行改革,分田到户。

临水村土地肥沃,每年产量都特别高。

分田到户后,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11月,临水村大棚蔬菜产量翻了好几番,村民们的口袋越来越鼓。

同年,12月中旬,上头正式宣布改革开放,报纸铺天盖地都是相关报道。

79年1月,国内正式和西方强国建立外交关系。

随着两国建交,陈庆海越来越忙,忙到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国内了。

同年,上头开始提出计划生育。

丁老爷子一直信奉多子多福。

怕计划生育真的会落实,丁老爷子隔三岔五就催着陈四再生一胎,无论男女。

丁燕玲那边倒是无所谓。

丁燕玲本身是退休护士。

怕影响林晚晚的学业,丁燕玲甚至还提出了让陈四去结扎的想法,还说让陈庆海帮忙联系国外的医院做手术。

陈四当时表情有点古怪,没答应,但是也没拒绝。

林晚晚事后听说了,笑的前俯后仰。

不过对于结扎的事,林晚晚也是反对的。

一来,她喜欢孩子,想再生一个闺女。

二来,现在男性结扎技术还不成熟,她怕陈四到时候出什么意外。

陈四也喜欢女儿,但是他更喜欢的是林晚晚。

所以对于孩子,陈四一直是无所谓的态度。

生了就对他们好,不生也行。

反正只要林晚晚愿意跟他过日子就成。

比起生孩子,陈四对事业显然更有兴趣。

上大学这段时间,陈四一直没闲着。

除了养猪之外,陈四还开始下海经商,在京都偷偷开了一个小工厂。

小工厂的厂房是当初陈庆海买的,面积还挺大的,在京都郊区。

陈四托关系搞了几台专门生产罐头的机器,搞了一条生产水果罐头的生产线。

罐头厂的员工全是这两年从国企下岗的工人,日子特别艰难。

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这些工人的嘴巴特别牢,对陈四也特别感激。

小工厂是计件的,多劳多得,工人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因为机器有限,为了提高产量,小工厂两班倒。

陈四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

靠着这个小工厂,大一这一年,陈四赚了好几万。

为了能专心搞事业,赚钱养媳妇孩子,陈四夜以继日的提前学习大学专业知识。

79年三月,大二这年,陈四终于把学分全部修完,提前结业,顺利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

陈四天赋高,高考成绩年级第一,本科结业成绩也凸出,被学校保送清北硕士。

陈四一开始是不想读的,耐不住林晚晚和丁燕玲软磨硬泡,陈庆海那边也天天电话轰炸。

没办法,陈四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读硕士。

这年四月份,上头提出了出口特区概念,说是在南方某沿海城市划一块地,让他们自己搞经济。

进入80年代后,国内改革开放的进程越来越深入。

80年3月,上头改‘出口特区’为‘经济特区’。

同年8月,上头在南方沿海城市设置了四个经济特区,外贸行业越来越活跃。

80年代,国内科学技术落后,出口的东西基本都是基础的农副产品之类的,很廉价。

而从国外进口的东西则是先进的机械器材,价格昂贵。

陈四嗅到商机,开始着手进攻外贸行业。

一开始陈四是打算把罐头、生猪卖到国外,创外汇。

但是后来,陈四想想觉得不划算。

这些农副产品价格太低廉了,利润低。

远不如卖护肤品有赚钱。

78年改革开放开始,香江那边的流行文化入侵。

国内渐渐开始流行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更是风靡全国。

进入80年代,国内女性越发注重打扮保养。

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好赚的。

林晚晚手里有万能的灵泉水。

索性,陈四拿着这几年卖罐头、生猪赚的钱盘了一条生产护肤品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