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无耻之尤(3100字)(1 / 1)

端阳先生声音不大,但一语惊堂。

不论是正厅中的世家子弟们,还是偏厅的世家贵女们,皆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堂堂一位大儒的话,分量自是极重。

可怎么这位大儒一上来,便说出这般奇怪的话,委实是令人费解。

随后,陇西世子让出主位,自己则落座一旁。

端阳先生从沈谨言身旁走过,正眼都未瞧他一眼,便自然而然地落座于主位。

沈谨言沉默,一言不发。

端阳先生明满京都,他也曾有所耳闻。

更是凭借笔下所书的文章,天下传阅,踏足儒道四品,立言之境。

儒道四品,可称大儒。

说到底,鸿儒与大儒,都是四品,但大祭酒一类的鸿儒,由于摸到了一丝圣境的门槛,因此才冠之以鸿字。

但大儒就是大儒,儒道四品,他与之相比,有云泥之别。

若是一位大儒铁了心找他的麻烦,那他真的就很麻烦。

“端阳先生能来赴宴,当真是晚辈之幸事,晚辈敬先生一杯。”

陇西世子在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面前,自称晚辈,显得极为谦逊。

在场不少人都知晓,端阳先生成就大儒之后,曾游历天下,去过很多地方。

可唯独在陇西州盘亘数月未离去,可见其与那位陇西王私交甚笃。

因此他自称为晚辈,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子鸿,记得初见你之时,你还只是个稚童,没想到晃眼便是十数年,当真光阴如流水,握不住,握不住呐。”

端阳先生喝下杯中之酒后,看着如今的故人之子,唏嘘不已。

“对了,你父亲可还好?”

“父亲身康体健,百病不生,多谢先生挂念,父亲也时常念叨着先生,吩咐子鸿这趟来到京都,定要到您的府上好生拜访一番。”

“父亲还嘱咐子鸿,让我问问墨老的身体如何,父亲之前特派人去寻了一枚延寿的丹药,想来此时已在赶赴京都的路上。”

陇西世子口中的墨老,正是文庙的庙君,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都有极高的威望。

不过当代庙君墨老,已逾百岁,寿元自是无多。

“你父亲,倒是有心了,还记得我那已过期颐之年的胞兄。”

端阳先生幽幽叹息。

二人像是旁若无人地聊起家常,将众人冷在一旁。

可一位大儒当面,他们也不敢有所置喙。

特别是当中一些修行儒道的世家子弟,更是大气都不敢出。

儒道四品立言,已然具备了一丝言出法随的威能,若是惹得大儒不快,可没什么好果子吃。

突然,陇西世子一拍脑门,言语中有些懊恼。

“都怪子鸿年少无知,竟将适才先生所言全然忘却。”

“不知先生适才上楼之时,口中所言关于沈兄的话,究竟有何深意,还请先生为我等解惑。”

此话一出,众人立马振奋精神,毕竟之前端阳先生的一番话说得云里雾里,让他们疑惑的同时,也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不同的世界,永恒不变的,就是吃瓜群众。

“儒学一道,重在心诚,若只思考钻营之道,妄图凭借此道流芳万世,终究不过是痴心妄想,镜花水月罢了。”

“沈谨言,你可认同?”

端阳先生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将目光落在沈谨言的身上。

而且直呼沈谨言的全名,言语已是十分不善。

古代但凡直呼人姓名的时候,大多是要准备开始骂人。

“请恕晚生愚钝,不知端阳先生此言何意?”

沈谨言不卑不亢地反问道。

既然明知对方来者不善,索性他就直接一点。

不过他还是有点想不通,对方究竟为何一来便开始发难。

这个难,又该怎么发?

端阳先生淡淡地瞥了沈谨言一眼,开口道。

“老夫早年间,曾游历天下,在这当中,所遇所见,皆有不少感悟。”

“因此,老夫写了不少诗词,皆在这本随心笔记之中。”

说着,他便从袖口处掏出一本老旧的薄册子,其上书写着随心笔记四个大字。

全场的目光,都落在了这小小的一本薄册子上。

突然,端阳先生一抬手,这本薄薄的册子在空中形成一条抛物线,直接来到沈谨言的脚下。

“这本随心笔记,老夫从未示人。”

“解释一下,为何你近日所做两首流传甚广的绝世诗文,竟与老夫这笔记之中的两首诗,一模一样,一字未改。”

全场哗然。

此时,就算再反应迟钝的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抄袭诗文?!

端阳先生的意思是,最近声名鹊起的颍川侯之子,竟是个窃诗贼?

这个罪名,可谓滔天。

哪里来的深仇大恨...沈谨言脸色一变,终于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这是在污他的文名,而且若一旦坐视,他的儒道之途,必然就此断绝。

他必须要自证清白。

所以他年头急转,沉声反驳道。

“京都人尽皆知,这两首诗晚生初作之时,有异象伴随。”

“若非原著,在笔尖未凝成文气的情况下,又怎会生出异象。”

“还请大儒为我等解惑。”

在场众人听闻后,恍然大悟。

对啊,未以文气落笔便生异象者,莫不是原著之人可成。

诗词若生异象,几乎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这便是你心思诡诈之处。”

端阳先生似乎早就料到沈谨言会如此反驳,神色十分平淡地回应。

“当初老夫写下这些诗词之时,未避免太过惊世骇俗,是以切断了诗词与天地之间的关联,由此,异象不显。”

“待重新写下这两首诗文时,自会异象重显。”

“没想到,你不知从何得知这两首诗词,竟以此来蒙蔽世人,此等诡诈龌龊的心思,怎配读圣书,明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