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好奇的问:“妈妈,怎么这么多灶台?”
荆红妆摸摸她的头,含笑说:“这些灶台,可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呢。”
不止做糕点、煮花生,就是后来给蚕茧抽丝,没有这些灶台,她也积攒不下自己的第一桶金。这里的人刚刚下车,屋子里已经有人出来,何大嫂第一个向着门口冲过来,一把打开门,抓住荆红妆,红着眼眶喊:“红妆,你可回来了。”
荆红妆也红了眼眶,张手就抱住她,哑着声音喊:“何大嫂。”
在何大嫂身后,何春芽、郭秀儿也跑了出来,在她们身后,是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再之后,是何大成、何二成兄弟。两鬓已经斑白的向九明身后,又七七八八跟出一大堆的乡亲。看到荆红妆和何大嫂终于放开,何春芽和郭秀儿也是满脸的激动,一人一声的喊:“红妆姐姐。”
一别十五年,原来的两个小姑娘,已经都结了婚,可眉眼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陌生。荆红妆笑着把两人抱抱,含笑问:“春芽不是在纺织厂?”
何大嫂替她说:“她昨天才从苏城回来,知道你回来,不知道你会去厂里,就回家来等你。”
荆红妆笑:“我就是不去厂里,也要等红日结完婚再走,急什么?”
说着,目光就放在后边两个小伙子身上。何大嫂笑说:“他们两个,你不认识了吧?你走的时候,大的才六岁,小的四岁。”
荆红妆眼睛一亮:“是为民和报国?都这么大了。”
何大嫂和何大成的两个儿子。两个小伙子都有点腼腆,一人一声喊:“红妆姑姑。”
看向她的目光却满是热切。小时候对她的记忆,只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影子了,可是他们却知道,这个村能富起来,都是她打下的基础。何大嫂笑着点头:“大家都说,这处院子风水好,他们两人从上学,就每天在这里写作业。”
后边向九明接口:“岂止是他们两个?红妆,你这院子,就是咱们村孩子们的自习室,所有上学的孩子,都会来这里写作业。”
荆红妆笑说:“那也算物尽其用。”
这才和向九明打招呼,再看向他的身后。这些人,在上一世,有一些还在她的生活里出现过,有一些却再也没见。见过的,在她的记忆里和上一世重叠,面容依稀,状态却并不一样。上一世,这个村子和别的村子一样,跟着政策的一步步放开,先是包产到户,再后来也有人出去务工,可是由于没什么文化,也大多是出力气,男人在工地,女人们做清洁,大多数过的比较辛苦。而现在,虽然也明显老了很多,可是一个个容光焕发,穿着整齐,显然生活改善不少。向九明笑说:“知道你们要回来,乡亲们都激动得很,吃过午饭就跑了过来,伸长脖子等着。”
荆红妆一个个叔伯婶子的喊过去,把自己四个孩子叫过来和大家打招呼。大家看到齐刷刷四个孩子,都是眼睛一亮,大多目光都落在陆盛夏身上,一个大娘过来,拉着陆盛夏的手端祥:“这是满满啊,可真俊,和电视上一样。”
“电视?”
荆红妆反问。向九明笑着解释:“就是去年的八一晚会,有满满的节目,我们全村的人都看到了,还兴奋好久,说我们村里出来一个明星呢。”
荆红妆这才明白,笑着摸摸陆盛夏的头。大家夸一阵子,感叹当年的两个小娃娃已经长这么大,再看看小的一对,感叹荆红妆的福气。生了两胎,两对龙凤胎。荆红妆含笑听着,给四个孩子介绍乡亲。好不容易夸完四个孩子,大家又热热闹闹的和陆垣打招呼,陆垣笑着回应,又和乡亲们一一招呼,笑说:“大冷天的,大家进屋先聊。”
向九明笑:“是啊,这是你们家,总得你们放话。”
说的大家笑起来,一起跟着往屋里走。荆红妆抬头去打量自己的那几间屋子。就见前边三间,还是原来的格局,两个房间中间夹着一个厨房,左首那间原本是为了陈小妹偶尔来住,后来成了荆红日的房间,右首那间是最早盖的,她和陆垣的房间。在他们房间的右边横过来,原来是养蚕的大棚,现在盖成了两间东房。只是原来的房子是泥坯房,棚子更是只用竹子扎了墙。现在却都翻盖成砖瓦房,也比原来大了一些,柳条编的房门也换成了结实的木门,刷了淡黄的油漆。刚才这一群人就是从两间东房出来的。何大嫂见她打量,笑说:“你们的屋子,原本一直是锁着的,红日不让人进去,直到前几天知道你们要回来,才打开重新打扫,也就我进去生个火,没别人去。”
荆红日后边扶着陈大娘进来,指了指自己那间屋子,笑说:“陈奶奶,你们还住那间屋子吧,烧了几天火,也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