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得夫如此,妻复何求?(1 / 1)

在盛知衡点头同意后,姜云瑶便把所有的一切都和盘托出。

她一边说着,一边悄悄观察着盛知衡的反应。

出乎她意料的是,盛知衡全程安安静静,认真的听完了她的话,甚至表情都没有任何一丝转变。

这让姜云瑶很好奇。

“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还是你不信我?”

“不,我相信你所说的一切。”

盛知衡直视姜云瑶,同她四目相对。

“不过这又如何呢?现在最重要的是,你就是你,而且你为了我留下了,不是吗?”

盛知衡竟然超脱姜云瑶想象的洒脱,不但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异样的反应,甚至接受的也如此理所当然。

姜云瑶眼眶泛红,嘴角却越勾越高。

她果然没有看错人。

哪怕再也回不去她曾经熟悉的一切,也是值得的。

*

哪怕嫁入了盛家,姜云瑶的日子过得好似也和她在镇边大将军府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每日里管理一下生意,翻看一下账目,空闲的时候约上好友一起去逛个街,找个茶楼喝个茶聊个天,自在的不得了。

但也有一点点变化的。

比如盛知衡偶尔会问一些姜云瑶有关后世的事情。

听姜云瑶说后世的女孩子比起祁月国的姑娘们,成亲晚生育也晚。

因为年纪太小生育过早,母体自己还没停止发育生长完全就产子,对身体的伤害极大,危险系数也极高。

盛知衡便暗暗有了想法,并背着姜云瑶说服了长辈们,决定他们晚几年再要孩子。

虽然盛知衡是为了姜云瑶的身体着想,但他对着易氏等人,却说是因为他的身体不好,需要调养个几年。

不知道盛知衡已经吃过了解毒丸的易氏等人,自然对此没有任何意见,甚至还因此觉得愧对姜云瑶,对她更加好了。

姜云瑶知道此事的时候,心下感动又好笑。

“你就不怕别人知晓了,会在背后说你有问题吗?”

毕竟男人嘛,最听不得的就是别人说他“不行”。

盛知衡把问题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也跟直接承认自己“不行”差不多了。

就算他没这个意思,别人也会往这方面误解。

如此一来,伤害的可是盛知衡自己的名誉。

他难道真的就不在乎吗?

“不过是一些有可能的风言风语,比不上你的身体更重要。”

盛知衡认真坦率的回答,听得姜云瑶湿了眼眶。

得夫如此,妻复何求?

正是有盛知衡如此宠爱,成亲后的姜云瑶不但没有同普通人家的妇人那般,每日里困在后宅相夫教子,反而能四处奔波着做生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姜云瑶名下的超市,成了盛京城里生意最好的铺子,每日客似云来,利润不菲。

除此之外,姜云瑶的诸多加工坊都开了分坊,还有她的连锁火锅店,也渐渐朝着更多的城市发展。

与此同时,她也不是一味的只顾着赚钱。

钱是赚不完的,有些时候也要回馈一下社会。

抱着这个想法,成亲后的次年,姜云瑶就着手开始建立“仁义堂”。

第一个据点,就是在盛京开办的。

按照姜云瑶的计划,每年在一个州府开设一个仁义堂,尽她的一份力,争取能帮到更多的人。

仁义堂其实就是善堂,专门收留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人。

从出资筹建到管理,全都是由姜云瑶出资雇人。

但姜云瑶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进入仁义堂的人,只要是有手有脚能干活的人,负责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帮他们找工作。

仁义堂为的,是帮助一些暂时生活窘迫的人,能安稳度过他们最艰难的日子。

会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会收留无处可去的流浪汉。

但他们最终的归属,都是在有了个地方暂时歇脚后,就努力去找工作做工赚钱,为自己打拼来更好的生活。

姜云瑶开的仁义堂,一直在向进入仁义堂的人灌输这个思想。

甚至还有国子监的学生们,为了献爱心,免费进入仁义堂帮忙教学堂里的孤儿们认字学习。

在姜云瑶的授意下,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向仁义堂内收养的孩子们灌输自力更生的道理。

仁义堂只能帮他们一时,并不能帮他们一世。

用自己的双手劳动赚来的粮食,吃的才更香。

与此同时,姜云瑶建议皇帝合作承办的报社,也迅速投入坊间市场,引起了百姓之间的争相传阅。

只需要一个铜板,就能换来一份报纸。

报纸上不止会刊登国家大事和朝廷新颁发的各种法案,还有坊间趣事。

甚至在报纸上的固定一角处,还留了专门的广告位。

只要出钱,就可以在上面刊登各种广告。

产品广告,甚至是招工广告都可以。

第一期报纸,姜云瑶就在广告位上刊登了有关仁义堂的筹建详情。八壹中文網

也因此吸引来了不少商户富绅的关注,并主动投资仁义堂的建设,献一份爱心。

除此之外,姜云瑶还忙着出资,帮助各处偏僻的地方修桥修路,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有姜云瑶带动,其他商户富绅也纷纷慷慨解囊,随着她一起投资奉献做好事。

对这群商户富绅来说,他们身家丰厚,不缺这点钱财。

但是做好事,却能给他们带来用钱买不来的好名声。

士农工商。

在祁月国,原本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

但是伴随着他们的慷慨解囊,为祁月国的基础投资建设出一份力,使得商户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无形中拔高了不少。

一众得了好名声的商户们笑得合不拢嘴,也愈发感激姜云瑶。

于是由盛京城的商户们领头,筹办了一个商会。

能进入商会的,都是身家富庶产业无数的大商户大富绅。

而商会的第一届会长,姜云瑶以高票胜出,被推上了高位,接下了会长的权柄。

推举姜云瑶上位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服气她,但却一定是看中了她的经商才能。

有不少商户都坚信,只要跟准了姜云瑶的领导,他们的商业经营绝对能再上一层楼。

而姜云瑶也不负他们所望,担起了商会会长的责任,在不久后就带领他们大赚了一笔。

与此同时,在她的管理下,盛京城里的所有商户们,实现了合作共赢,友好相处。

恶意竞争,联手做空哄抬物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也无形中借此,大大造福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