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雨夜奔袭(1 / 1)

故事背景:

公元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在牛川建立北魏政权,后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继续沿用曹魏两晋以来流行的士族制度。

士族又称世族,是地主阶级中权势很大的一些世家大族,他们出身显贵,在经济上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拥有封建庄园。政治上享有特权,可以世代为官,垄断朝廷统治,后期在势力上甚至僭越了皇权。

纵横南北朝二百余年的关陇军事集团,就是当时最大的士族集团。士族轻视和排挤地主阶级下层中的庶族和平民阶级,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不同坐,讲话。

北魏后期,不但士族和庶族之间矛盾重重,士族门阀和皇族之间的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在这种情形下,士族权臣高欢和宇文泰各自拥立孝静帝和文昭帝做傀儡皇帝,分治而立。

至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故事就从东魏庶族地主仇贾献剑开始……

……

公元543年深秋,东魏都城邺城郊外。

太阳早早下山,天色已晚,霜寒露重。

由于国家多年战乱,人们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不等天色黑透,便都早早关门闭户,上床歇息。

城郊的一条泥泞土路上,一辆敞篷马车却还在慢吞吞地摸黑赶路。

这条泥路应该是被前几天的秋雨浸润透了,马车轱辘压上去,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异常难走。

“驾!驾!”

须发皆白的老马车把式李泗,盘腿坐在车板上,使劲甩了一下空鞭子,吓唬着前面拉车的瘦马,想让它再努把劲,赶快走出这段泥泞路段,趁着月色微明,尽快赶到邺城郊外的野店里住下,明天城门一开就可以进城去。

但拉车的瘦马早就年老力衰,再加上一路长途跋涉,肚皮饿得发瘪,每前进一步似乎都在用尽全身的力气。

“好了,马也疲了,料草也不多了,宿店时再好好喂它,就这样慢慢赶路吧。反正邺城城门早关了,住野店也没什么时间限制,早一点晚一点都无所谓。”

昏昏欲睡的少主人仇贾坐在露天的马车帮里,裹着被子,揽着一双熟睡的儿女,有些疲惫的嘱咐着前面赶车的李泗。

这是一辆在当时洛阳城比较常见的双轮驾辕马车,是庶族地主和平民的座驾,它与士族门阀们乘坐的四轮四驾带棚轿车不同。

轿车可坐可躺,椅座舒适,冬暖夏凉,还可以遮风避雨,人在轿车中,和在家中基本没什么两样;

而两轮敞篷马车却让人备受长途劳顿之苦,冬不遮风,夏不避雨,夜不避寒。而且坐的时间长了,腰酸背痛,整个身子都像散了架。

他们主仆一行四人,两天前从古都洛阳城出发,一路东行,跋涉三百多里,终于进入了新都邺城地盘。

“少主人,您要是困了,就打个盹吧,前面到了野店,我叫醒您就是。”

李泗回头望了一下,看不清少主人的脸色,只是声音听上去异常疲惫。

虽然老主人仇金梁不在已经半年有余,仇贾早就升级为仇家的新主人,但李泗还是改不了“少主人”的称呼。

“那好,辛苦你了!我现在颠得浑身就像散了架,一点力气也没有,我闭眼眯一会!”

仇贾也没客气,他给两个孩子裹紧了棉被,紧紧地搂在怀里,然后就半倚半靠地抵着车帮打起盹来。只半带烟的功夫,仇贾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李泗听着身后传来的打鼾声,不禁在心里泛起了一丝心酸:

要是老主人还在,少夫人还在,少主人哪能吃这种苦头?说来说去还不都是因为那柄短剑惹的祸,不但散尽了仇家的万贯家财,气死了老主人,连累害死了少夫人,留下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书痴少东家和一双尚在幼年的龙凤胎儿女,过起了这比佃农还苦的日子。

但愿这次千里跋涉能够得偿所愿,让少主人献剑成功,并得到相爷赏识,最好再混个一官半职出来,恢复仇家往日喧腾的好日子,让我李泗在仇家服侍主人多年也能落个善始善终。

“驾!驾!”

李泗又小声吆喝了两句,怕惊扰了少主人和两个孩子的觉,他没敢甩鞭子,把鞭绳收在手里,只拿鞭子竿敲了敲老马瘦骨嶙峋的屁股,示意它能再加把劲。

马车终于走出了泥泞的土路,转上了沙石混合的官道。远远的已经能望见前方邺城高大城门的模糊轮廓。

疲惫不堪的李泗也抱着马鞭打起盹来。

在老马“哒哒”的蹒跚脚步声中,不堪重负的马车继续“吱吱呀呀”地在官道上缓慢前行着。

车厢内熟睡的两个孩子,早就在马车的颠簸中挣脱了父亲仇贾的搂抱,半夜里被冷风冻醒,两人“吭吭哧哧”地呜咽了几声,见没人理会,便又互相挤挨着沉沉睡去。

早就斜靠着车帮睡熟的少主人仇贾,此时随着马车一上一下的颠簸,竟然做起梦来……

……

仇贾梦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时候爷爷仇三瓦还在。

仇家祖上是洛阳城外土生土长的平民汉人,爷爷仇三瓦是铁匠出身,守着几亩薄田和一个小铁匠炉过活,靠着一身力气和精湛的打铁手艺,给子孙们攒下了未来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

父亲仇金粱出生以后,爷爷仇三瓦不想再让儿子和自己一样当一辈子下九流,他想送儿子去读书。

可是按照当时的北魏律例,平民和庶族孩子要想读书上学,必须先给朝廷捐献一定数额的教育费,然后才能被允许进学堂,而且还不能和士族子弟同校学习。

以仇三瓦当时的家境实力,他只是断断续续的供儿子上了几年私塾,最后还是因为支付不起日益昂贵的教育费而放弃了让儿子继续读书。

仇金梁虽然学业无成,但好在他聪明机灵,头脑灵活,是一把做生意的好手。他接管了父亲的铁匠铺以后,凭着高超的祖传手艺和商业信誉,扩招了徒弟和工人,几年之内就把小小的铁匠铺发展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冶铁作坊。

后来更是开办了铁器买卖的商铺,承接着附近百十里地铁器的打造和销售。

手里宽绰了,仇金梁又大肆买田置地,雇拥平民和佃农苦役春播秋收,自己则脱离劳动变成了甩手掌柜;后来连家里也雇起了下人打理家居。

当三代单传的仇贾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时候,平民出身的仇家已经成功跻身到洛阳城庶族地主的行列,虽说日子比不得那些士族大户,但也算得上平稳富足。

仇三瓦念念不忘让子孙读书。儿子在学业上的半途而废是他半辈子的心病,如今日子好了,让孙子上学读书成了他暮年唯一的念想。

孔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人自古讲究的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富贵人家,诗书传家。

仇金梁不想让父亲抱憾而归,而且他心里对读书也有着深深的执念,所以到了儿子读书的年龄,他就亲自出面联络动员了好几家势力相当的庶族家庭,给朝廷教育司捐出了数额不菲的教育费,又共同出资聘请了私塾先生,办起了洛阳城第一所私塾学校,起名励志苑,让儿子和一众庶族子弟顺利入校读书。

励志苑紧挨着洛阳城最大的士族子弟书院--------折桂书院。

当年以仇金梁为首的书院大董事们在遴选校址的时候,对学校的周围环境还是有一定考量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而言,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把励志苑建在折桂书院附近,总比建在人声鼎沸的市井场所强得多。

古代的孟母三迁,说白了就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宜读的环境。

励志苑在建校之初受到了折桂书院师生的强烈反对和排挤,觉得和庶族子弟比邻而居大大侮辱了他们的身份,降低了他们的地位。

但因为励志苑的董事们捐献的教育费数目实在可观,让当时国库空虚的朝廷十分高兴,于是破天荒地派出教育大臣出面协调,安抚并补偿了折桂书院,这才让两个书院相安无事地安定下来。

不过仇金梁等一众庶族地主董事还是严重低估了士族子弟的生活学习态度对励志苑孩子们的影响,他们当初挨着折桂书院建校的良好愿望,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很快就被事实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