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都是内涵(1 / 1)

官家之前就已经接到了顾老爷子的上书。

于是,又去把这一册书又看了一遍。

心里面有了想法之后,他再看一遍书的时候,心里面就多了一些东西。

而且,视线的侧重点也不在那个傻乎乎的郭靖身上,而在其他的地方。

比如这个故事的大背景,和他们大庆何曾相似?

比如说这个郭靖的身份背景。

都是大宋朝的忠良之后,因为被人陷害,于牛家村遇难。之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到了蒙古,在那里又有了自己的机遇。

他的名字,是那位叫做丘处机的道长起的,就是让他们记住那他们大宋朝的“靖康之变”,想要他们不忘国恨,有朝一日可以洗国耻。

他再看一遍,也和顾老爷子的想法一样,就觉得这位金老爷子就是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的老人。

要不然的话,为何会在这个和平的时候,忽然会写出来这么一本书?

这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忘记了当年的“大庆之辱”。

他甚至都猜想过,这位姓金的老人,或许就是当年在那场大战当中侥幸存活的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完完全全就是因为他这么多年都忘不了那样的耻辱。

官家把这个册子看了一遍又一遍。

每次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爱国心。

可是,那种心情如今映射到了这个叫做郭靖的男子身上,让大家跟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他也曾写信和顾老爷子交流过。

比如这个故事的走向又在何处,如今写了郭靖父母遇难,蒙古成长,初入江湖,又遇到了黄蓉,那之后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

他不懂,但是很期待。

等到第二册送来的时候,他二话不说,直接打开看了起来。

只是第二册的内容,让官家有些失望。

他以为自己会看到郭靖上了战场,用自己的武功威吓四方,会看到他为国为民的一面。

可没想到,竟然是郭靖和黄蓉两个人闯荡江湖的事情。

可哪怕是这样,那个纷繁复杂的背景故事,那一个个跳出来的武侠人物,都让他觉得喜欢又新奇。

但是等到事情发展到了杨康比武招亲的时候,官家又激动起来。

一个郭靖,一个杨康,这不就是当年那两个孩子么?

接下来又是什么?

两个兄弟相认之后,为了国家奉献自己?

可是没有!

都没有!

一个认贼作父的杨康,让官家失望至极。

可是,第二册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官家拿着那个册子,坐在龙椅上,有些失神。

半晌之后,他又拿了册子看了一遍。

上一次看的是故事,这一次看的是细节。

看完之后,他觉得自己明悟了。

这说的什么是杨康啊,明明是在咒骂那些忘记了国耻家恨的人。

说不定,连他也一起骂进去了。

因为,太平日子过多了,他自己都有些逃避不去想那件事情了。

毕竟,实在是颜面无存。

看完一遍,他有些脸热。

毕竟,实在是打脸。

官家因为这一册书,一整晚上都没有睡着。

等到第二日上朝的时候,破天荒地让大家回去好好把这两册书好好看看。

“好好研读。”

帝都书局的话本子一夜之间售罄的消息和张小二的书信一起到了。

吴静安见了也不尤为自家儿子点赞。

不错!不错!

这是什么?

找最牛逼的大佬背书,这就相当于前世最高的boss跟所有的工作人员说,这个东西你们得看。

看完了再开会讨论,讨论完了还要写感想。

陈菲也觉得牛逼!

她还是小看了张小二了!

京都一直以来都是其他州府的各种指南。

时尚是,流行是,此时就连风靡的东西也是。

一时之间,《射雕》被推上了顶峰。

以前仅限于附近几个州府售卖的东西,显然已经供不应求。

张小三被调了过来,和安四公子一起负责这件事情。

吴静安他们把事情丢了出去,自己则开始到处游山玩水。

小豆丁一岁多了,会叫人了。

不是母亲也不是父亲,而是阿姆……

他们这边把祖母也叫阿姆,而且小孩儿容易叫,喜得陈菲日日抱着逗弄,就想要小豆丁多叫几声。

可偏偏,小豆丁就是无论她如何哄骗,就是不叫。

每次总在吴静安过来的时候,张开了胳膊,让吴静安抱抱,然后搂着吴静安地脖子,呼她一脸口水。

然后看着吴静安无奈的表情,再露出自己带着豁牙的笑。

等银装素裹,临近年节的时候,吴静安他们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书院那边放了假,这边酒楼也有人照顾,吴静安他们一行人坐了马车回去。

刚下过雪,道路并不好走。

原本十天左右的行程,硬是走了半个多月。

他们到家的时候,张小四他们已经回来了。

村子里面热闹极了!

以前,村里不算是特别穷,但是也说不上富裕。

但是以前村子里面的姑娘都是外嫁的,就想着高嫁出去享福呢!

可如今,村子里面的人一个比一个富裕,谁还远嫁?

巴不得就在村子里面出嫁,好享福呢!

手里面有钱了,有底气了,就连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少了。

大家一心一意搞钱,谁还会管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至于什么摊点儿小便宜啥的时候,也没几个人计较,因为都不缺啊!

而且,今年比去年更加富裕了。

对于这个年节的准备也越发多了。

在村长的主持下,村子里面的各家各户凑了钱,直接买了十二头头猪,杀猪呢!

光是那十二头猪,从外面买回来,一路赶着回来的时候,村里人别提多神气了!

谁家过年能这么大的手笔?

一头头皮光水滑的猪,被成群结队的赶着回了村子。

村子里面早就已经聚集了人,起了锅,磨刀霍霍准备杀猪。

以前的孩子们嘴馋,油水少,若是征拆从村子要杀猪,恨不得前三后四不吃饭。

但如今没那么馋了,倒是瞧热闹的人比较多。

最开心的要数囡囡了。

姜玉姚家里没小孩儿,陈菲家里没女孩儿,大人打扮小孩儿的心思大约和小孩儿打扮洋娃娃的心思差不多。

一个两个把当季时兴的布料全部都搬到了张家,给囡囡和小豆丁做衣服。

陈三娘觉得不妥当,吴静安却没退。

一个是家里人也需要做衣服,一个也是她也让人备了礼,送给他们。

这才是礼尚往来。

陈三娘还是觉得难安心,于是自己又备了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