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成功退婚(1 / 1)

“回皇上,是这样,前几日草民带家眷去安宁寺祈福,最小的女儿落入水中,作为姐姐的四女沈婉清救妹心切跳入水中,之后高热不退,便在安宁寺多住了几日,今晨草民带着家眷回京,入城之后听到京城各种流言,以致小女名声被毁,草民担心因此给皇室蒙羞,故草民恳请皇上废除太子殿下与小女的婚约。”沈文德胆颤心惊的说道,皇上一直没让他起身,他就知道皇上不悦。

“是这样,沈文德京城流言可为真?”凌永恒问道,他当初也只是看在沈文德捐了半数家财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要不以沈家的身份,沈家女岂可为太子妃,事后他虽然后悔,但是金口玉言,岂可随意反悔,如今沈家主动求退婚,正和他意。

“回皇上,草民所说句句属实,草民的女儿真的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沈文德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这么问,但是赶紧替自己女儿担保。

“恩,不管如何,沈家四女终究名声被毁,再为太子妃确实不妥,这样吧!朕同意你所言,解除沈家四女沈婉清与太子的婚约,以后另行婚嫁,各不相干。”凌永恒满意的说道。这沈文德每件事做的都甚合他心意。

“草民谢皇上恩典。”沈文德说着又低下头行了个大礼。

“没什么事,你就先退下吧!朕还有要事相商。”凌永恒淡淡的说道。

“草民告退。”沈文德站起身,慢慢的退出亲贤殿,刚出殿门,沈文德就擦了一把额上的冷汗,心里直庆幸自己成功的给女儿退掉了这门亲事,要不以后经常面对皇帝公公,一不小心就跪半天,这哪里是享福,分明就是受罪。

出宫门后,沈文德冲刚才的那俩侍卫笑笑没再说什么,转身上了马车准备回府,这皇宫没什么大事,他可不再来了。

回到沈府,沈文德把消息派人告诉沈婉清就歇下了,半个时辰以后,宫里就派了太监过来传圣旨,沈文德赶紧领着沈家上下去接圣旨。

沈婉清跪在地上听到太监尖锐的嗓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沈家嫡女沈婉清自认自己不足以承担太子妃之位,特令其父进宫请求解除婚约,朕心甚慰,念其玲珑之心,特赏赐白银千两,玉如意一对,绫罗绸缎十匹,古董花瓶一对....钦此。”

“草民叩谢皇上皇恩。”“民女叩谢皇上皇恩。”“民妇叩谢皇上皇恩。”

在沈家的一片叩谢声中,太监说道:“沈氏女接旨吧!”

沈婉清上前接过圣旨,小声的说道:“辛苦公公跑一趟,玉香。”沈婉清没想到除了退婚,还会有赏赐。

玉香领会的递上一个荷包,太监拿着荷包,感受着分量不轻,满意的道:“没什么事,咱家回宫复旨。”

“恭送公公。”

看着太监起身走远,沈家众人纷纷起身,沈氏欣慰的看着沈婉清,这样的退婚给婉儿留足了脸面。

“婉儿,等过两年京城的流言被人淡忘,母亲在为你挑选称心如意的夫婿。”沈氏看着走到自己身边的沈婉清,疼爱的说道。

“多谢母亲!”沈婉清嘴上道谢心里却想着:估计摄政王不会同意。

“好了,今日累了一天,都回府歇着吧!”沈氏淡淡的说道。

看着沈文德没动走到沈文德跟前说道:“老爷,可还有事要说。”

“嗯。”沈文德看着门口围观的平民百姓说道:“今日刘某想请诸位做个见证。”

围在沈府门口的众人停下了小声的议论声,看向了沈文德。这沈府大小姐如今名声被毁,又跟太子殿下解除婚约,已经是既定事实,沈文德想要他们做什么见证。

看着围观的人不在议论纷纷,沈文德开口继续道:“今日沈某进宫请求皇上解除婚约,诸位亦听见圣旨所言,希望日后诸位不要妄加猜测,造谣生事,沈某感激不尽。”

本以为沈文德会解释沈婉清投河自尽的人,听到此话未免有些失望。

“沈某相信谣言止于智者,清者自清,关于小女名声被毁一事,如若日后被沈某查到有人刻意损坏小女名声,沈某定会为小女请求公道。”沈文德想了想继续说道:“一会沈某会让府中小厮在门口备好笔墨,愿意给沈某做见证人,可以到小厮处登记自己名字,家住何处,确认无误,沈某自当备上重礼相谢。”

沈文德话音刚落,就有人问道:“沈老爷不会言而无信吧!”

“沈某人在京经商这么多年,各位还不相信沈某吗?之所以要核查身份,沈某也是担心日后有流言,沈某无处可询问。”沈文德直接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

门口众人一时也无从反驳,人心隔肚皮,沈家老爷有这方面的担心也实属正常。

听见沈文德的话,沈氏就已经吩咐下人着手准备,很快沈府门口就准备好了笔墨,沈氏看着沈文德说道:“老爷,妾身认为,凡是登记之人,先给一张写有兑换十两银子的纸条,盖上您的私章,日后府中下人去核实身份,以纸条换取银两,您看可好?”

“父亲,阳儿觉得母亲说的可行。”沈逸阳觉得母亲说的办法不错,既不用挨家送礼,也免得遇到贪得无厌的人,借此惹是生非。

“诸位看贱内所说之法可行?”沈文德也觉得如此甚好,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沈夫人所言极是。”“可行。”众人也一致觉得沈氏所说比较好,礼品哪有银子实用,再说给凭证,就不用怕沈府不认。

“既然如此,阳儿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沈文德说着从衣袖里取出自己的私章,交给沈逸阳,看着众人说道:“那就请愿意为沈某做见证的诸位上前登记。”

沈府位于京城南安大街最繁华地段,此时酉时初,街上行人不少,围在沈府门口的少说也一百多口,只有极少数不愿意的人走了,余下的众人听从沈府安排,在沈府门口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