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王称病闭门不出,引起了宣国公的注意。
哪怕会落人口实,宣国公也不得不上门探望。
当初这外孙动了歪念,他没能阻止成功,可不能看着外孙一错再错。
起初,承王不愿意吐露分毫。
武王是‘死’了,他痛快极了,可把柄落在茂王手中,危机不亚于武王还活着。
既然茂王密切关注陵安的动向,又有能力拦截他的人,可见在茂州那边只手遮天。
联想到库勒、螟蛉两国使臣出事,他隐约猜得出对方的打算。
里应外合,博得半壁江山。
可茂王中止了动作,只因手里有他的把柄。
茂王在信中多用代称。可将那封信翻译过来,便是,武王死,帝王必然大怒,踏平两国。两国亦会先下手为强,进攻成州。无论如何,都要说服陛下御驾亲征。八壹中文網
御驾亲征前最需做的,就是立下储君监国,承王会是唯一的选择。
承王几乎可以想象,劝父皇御驾亲征后,等待父皇的会是什么。
那儿是龙潭虎穴,茂王肯定早就设下埋伏要父皇的命。
他这个太子没多久可以登基。
说不心动,是假的。可留下这么大的把柄在茂王手中,他亦担心会反噬。
更何况,万一父皇御驾亲征没出事,发现端倪了怎么办?
又或者,父皇不愿意御驾亲征。尽管最后太子之位还是他的,可显然距离他登基还有漫长的时日,茂王等不及,指不定继续里应外合,为扰乱天枢国军心,也一定会暴露他的所作所为。
承王愁啊,实在没心情出门办公,也不想告诉外祖父。
宣国公历经三朝,岂是那么好对付的?
承王的态度,之前闯入别庄的人,他都知晓。
“你告诉,是不是武王……”
承王扯了扯唇角,“外祖父何必再问?”
宣国公的心沉下去了。
武王死了,承王却不是单纯的高兴,怕是有更不利的事情发生。
他冷下脸。
“殿下最好说清楚。您的事情,可不仅仅和您一人有关。宣国公府上下的性命,可全都系在您一人身上。”
宣国公希望外孙登基,自己权倾朝野,却也不想自己的家人因为一次决定被诛。
强硬的态度让承王不太情愿的说了茂王的事情。
“糊涂!真是糊涂!”
宣国公站起来,毫不犹豫道,“殿下还在犹豫什么?现在就去告发茂王叛国谋逆!”
承王不太情愿。
“万一茂王留了后手,告诉父皇,是我害了……”
“谁说是你害的?”
宣国公冷声道:“一个叛国谋逆之人说的话?谁信?刺杀武王,污蔑承王,此子其心可诛,试图祸乱我天枢!”
承王眼前一亮。
是啊,谁会相信一个谋逆之人的话?
可是,可是如果茂王手里有更加具体的证据呢?
承王不能完全下定决心,便让宣国公回去休息,自己再想想。
宣国公:“殿下莫要糊涂,惠妃,臣等人的性命,可是与您息息相关。”
承王漫不经心的应了。
没多久,他又招来亲信,亦是为他出谋刺杀武王的亲信。
说了宣国公的打算后,那亲信摸摸胡子,“这倒是个法子,只是殿下所言不无道理。万一茂王来个鱼死网破,哪怕他死,陛下也会怀疑您。更何况,陛下一直以来都偏爱武王。万一他不看‘证据’,借由此事发作您,您岂不是羊入虎口?”
被宣国公说动的心又沉下去。
亲信又道:“您可别为显王或是康王铺好路。武王不在了,这位子本该是您的,您若……哎,那位置就花落显王或康王之手。他们可真是好命啊。”
承王下定决心。
有人带着信出了承王府,又很快和北地之人汇合。
这预示着合作的开始。
开局即夭折,密切监视他们的刑狱司精锐直接将人抓获,带到刑狱司。
信件和承王信物被送到帝王的案头。
帝王并不意外,大手一挥,刑狱司直接包围了承王府,且在府上搜出茂王的信件和信物。
宣国公力求三司会审,不能让堂堂王爷在刑狱司被屈打。
庄焦应许了,刑部(尚书是康王的岳父),大理寺,御史台(御史中丞是八皇子名义上的叔祖父)三司会审。